焦菊隐,男,汉族,中国导演艺术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翻译家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。
中文名: 焦菊隐
别名: 居颖、居尹、亮俦,艺名菊影
国籍: 中国
民族: 汉
职业: 导演艺术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翻译家
毕业院校: 燕京大学、巴黎大学
主要成就: 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
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
代表作品: 《龙须沟》、《明朗的天》、《茶馆》等作品
简历
焦菊隐(1905年--1975年2月27日) 焦菊隐
原名焦承志,笔名居颖、居尹、亮俦,艺名菊影,后自改为菊隐。生于天津,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。后曾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,北平中华戏剧曲艺学校校长,1937年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,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、广西教育研究所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、重庆社会教育学院、西北师范学院、北平师范大学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、总导演。全国第二、三、四届政协委员。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
焦菊隐相关介绍
焦菊隐(1905-1975)中国戏剧家、导演。原名焦承志,曾用名菊影,天津
人。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。1930年创办中华戏曲学校,任校长。1935年留学法
国巴黎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,先后在四川、北平(今北京)等
地从事戏剧教育、编导和译著,并创办北平艺术馆。翻译出版聂米罗维奇-丹钦
柯的《文艺-戏剧-生活》和《契诃夫戏剧集》等。建国后,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文
学院院长、中国剧协艺术委员会主任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等职。
焦菊隐先后导演了《龙须沟》、《明朗的天》、《耶戈尔-布雷乔夫》、
《茶馆》、《虎符》、《蔡文姬》、《武则天》、《胆剑篇》等。在导演艺术上
勇于探索,创造性地吸取和动用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,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
的独特风格。著有《导演、作家、作品》、《豹头、熊腰、凤尾》、《守格、破
格、创格》、《导演的艺术创造》等。
生平
早年热衷于散文诗
五四运动前后,他行将小学毕业,受进步思想的影响,参加学 《茶馆》彩排时的座谈会。前排右起为焦菊隐生组织的新剧社,直到大学毕业,他一直从事校园文学、戏剧活动。
1925年5月18日,焦菊隐写下早期散文《谁是我的知心》 。 他早年热衷于散文诗的写作,组织绿波社等文学团体。192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,他和熊佛西组织了多幕话剧《蟋蟀》(熊佛西编剧)的演出,因讽刺军阀祸国殃民,而被通缉。大学毕业后,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。
1930年就任北平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,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。
1931年9月,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,此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,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。在校4年中,他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,如实行男女合校体制;在戏曲和音乐传统专业课程以外,设置中文、中外史地、中国戏剧史及西洋音乐原理等课程,并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提出了革新的要求。戏校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。
1935年留学法国并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回到祖 焦菊隐国,在广西、四川一带参加救亡戏剧活动,并翻译了大量的高尔基和契诃夫的作品,以及左拉的长篇小说《娜娜》。抗战胜利后,他返回北平创办北平艺术馆,这期间他导演了话剧《夜店》和《上海屋檐下》。
1938年初被授予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,很快回国。
1941年,他一直在广西桂林工作,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教授,积极参加抗日活动。其间曾应"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"的邀请,担任《三兄弟》的导演顾问,还曾为国防艺术社导演曹禺剧作《雷雨》和阿英剧作《明末遗恨》等。这时他还和欧阳予倩参加桂剧的改革工作,为著名桂剧演员尹羲改编了《雁门关》,同时,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。
把《哈姆雷特》搬上舞台
1942年初到四川江安,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话剧科教授兼主任,在国内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名著《哈姆雷特》搬上舞台。年底离校到重庆。曾在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任教。在此期间,他翻译了高尔基的《未完成的三部曲》、贝拉.巴拉兹的《安魂曲》、聂米诺维奇-丹钦柯的《文艺.戏剧.生活》、左拉的长篇小说《娜娜》、契诃夫的《万尼亚舅舅》、《樱桃园》等;还撰写了《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》、《论灯光》、《论戏剧批评》等专论。
成都译联翻译有限公司http://www.cdylfy.com